一、论证前的共识
学过数学的朋友都知道,定义明确才能做数学推导。那么我们需要达成的共识是,计算机是能够模拟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种规格、这种复杂度的虚拟世界的。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其实是一款名叫《地球Online》的电脑游戏,开服历史长达45亿年,里面的场景都是渲染出来的虚拟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款游戏里面的NPC。那现在就问,我们不把这个当玩笑,开发这么一款复杂度的《地球Online》游戏,理论上能不能做出来?
注意,Bostrom在这里寻求的共识不是一个强共识,而只是一个非常弱的共识。他只要求,理论上这款复杂度虚拟世界的游戏能做出来就行,而不管它在技术上实现起来有多么的难。它当然很难,需要有无比大的算力,需要发展出超级计算机,按照我们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可能需要人类科技再发展100年、1000年,甚至10000年才能实现。但是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认为理论上它是能实现的,我们就已经达成共识了。
那有人就会说,你说我们这个复杂程度的世界是可以被模拟出来的,你说模拟房屋、山川、树木之类,把这些环境场景渲染得特别逼真,这个我信,这个只要算力足够大是能实现的,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模拟不出来的,那就是人的意识。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而在虚拟世界中,没有人的大脑,只有看起来像大脑的虚拟现实,那没有这种人脑的物质基质,谈什么人有意识?那这个虚拟世界里的人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NPC,但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中,别人有没有自我意识我不敢说,我自己肯定是有自我意识的呀,我自己肯定不是NPC。所以,就算计算机算力再强大,它也模拟不了人的意识。
Bostrom会说,人的意识理论上也是可以模拟出来的。Bostrom这里采取了一种当代前心灵哲学界比较主流的对意识问题的一种解释立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也就是说,意识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神秘莫测的东西。意识是一种功能状态,而这种功能并不一定非得由人脑这种碳基的脑瓜子这种材质才能实现,要实现同样的功能,底层采取什么样的材质是可以替换的,是有多重选择的,这就是所谓的基质中立性(Substrate-Independence)。这就好比说,要实现准确地显示时间这么一个功能,小张的手表是机械表,小李的手表是电子表,他们都能准确地知道北京时间是多少。
所以,虽然计算机这种硅基材质的东西,不同于人脑这种碳基材质的东西,但只要计算机的算力强大到一定程度,通过适当的算法,完全可以模拟出和人脑一样的意识。比如说,人的大脑里有好多好多神经元,这些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种神经网络,然后这个神经网络就会产生意识,那计算机完全可以模拟这种神经网络。当然,人脑的神经网络很复杂,人的大脑的神经元的数量将近1000亿,现在的计算机大概每秒能进行1亿次到10000亿次运算,而如果需要精确地模拟出人脑每个神经元之间的树突和轴突之间的连接,大概需要的算力是每秒能进行1014-1017次运算,现在计算机的算力水平离这个还差得很远。但是别忘了,我们只需要理论上能达到这个算力就行。我们现在有摩尔定律,无论是多少个月算力翻多少倍,总之理论上无论是100年后还是1000年后、10000年后,人类是能够造出这种算力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的,那时候计算机模拟出来的NPC就是可以具有自我意识的。
既然理论上我们是可以模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NPC的,那其他的什么环境的渲染、对桌椅板凳的模拟,就更是不在话下了。当然也有学者批评称,其实模拟环境比模拟人脑更难,尤其是牵涉到对微观环境的模拟,比如模拟电子的运动其实要耗费更大的算力,要达到每秒1040次的运算。但是这对Bostrom的论证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只需要达成共识的一点就是,一切都只是算力问题,只要算力足够大,我们在理论上就可以模拟出像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种复杂规格的世界。Bostrom把这种发展到了具有模拟人类世界的算力水平的人类文明叫做后人类文明(Post-Human Civilization)。理论上,人类文明是可以发展到后人类文明的,无论它需要多长时间。那我们现在已经达成共识了,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数学论证环节。